今天安利的一篇小说叫做《宋武大帝刘寄奴》,是以刘裕苻坚为主要角色的,原创作者“金镶玉石”,精彩无弹窗版本简述:历史不再深奥晦涩难懂!最直白的语言,记录魏晋南北朝时期,宋武帝刘裕的发家史。他出身贫寒,但凭借其坚韧不拔的性格、过人的智慧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,在东晋末年的乱世中逐渐崭露头角,最终走向九五之尊的宝座。他先后参与了多次平叛行动,先后平定了孙恩、桓玄、刘毅、卢循、谯纵、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,统一了中国南方,并在对外战争中灭掉了南燕、后秦等国,收复了洛阳、长安等地,扩展了东晋的领土,将北方的疆域推进到了潼关、黄河一线。风云变幻的年代,刘裕之所以脱颖而出,有个人努力成分,也有天时地利人和,不同的人都会看到不同的智慧。一起来感受那个年代带来的震撼吧...
《宋武大帝刘寄奴》这部小说的主角是刘裕苻坚,《宋武大帝刘寄奴》故事整的经典荡气回肠,属于军事历史下面是章节试读。主要讲的是:当然,刘裕虽然保持低调,但是名声反而越来越大,他掌管的军队也越来越强大。他带兵有道,素来跟士兵们同甘共苦,而且赏罚分明,令行禁止,从不损害百姓,劫掠百姓。所以他带的部队战斗力极强。而那个孙恩呢?这一仗打的一败涂地,真是憋屈,要不是刘裕,或许,他可能真就成功推翻了东晋...
宋武大帝刘寄奴 精彩章节试读
金镶玉石曰:“以至诚之情待麾下之士,方能获其最善之报。”
上回说到,刘裕单挑上千贼兵,一战封神。
然后这事儿一下传开了,刘裕的名声可就大了去了。
大家都说:“哎呀,这刘裕太特喵猛了啊!
一个人追着几千号人砍!
是不是神仙附体啊?
大家七嘴八舌夸起刘裕来。
但是刘裕并未飘飘然,反而就像个没事人一样,笑了笑说:“多亏兄弟们的浴血奋战以及刘敬宣少将军的及时支援,才打败了敌军,咱们还得继续努力,把孙恩那帮叛贼给彻底剿灭了才行!”
面对大家的夸赞时候,刘裕并没有沾沾自喜,反而推功揽过,异常保持低调。
此时的刘裕早己经不是初出茅庐的小青年了,城府颇深,他深知功高盖主的危害。
于是不时的对刘牢之表达忠诚,对同僚也是加强团结,真诚相待。
而同僚之中,何无忌跟刘裕最为亲近。
他是刘牢之外甥,这俩人都是刘牢之得力干将。
当然,何无忌深知刘裕精通韬略,行军打仗谋划决策的时候,每次都是刘裕的鬼点子最多,他的看法向来与众不同,剑走偏锋。
让一众将领无不佩服的五体投地,也包括何无忌。
所以,一遇到事也总喜欢问计于刘裕,刘裕也从来没有让他失望过。
当然,刘裕虽然保持低调,但是名声反而越来越大,他掌管的军队也越来越强大。
他带兵有道,素来跟士兵们同甘共苦,而且赏罚分明,令行禁止,从不损害百姓,劫掠百姓。
所以他带的部队战斗力极强。
而那个孙恩呢?
这一仗打的一败涂地,真是憋屈,要不是刘裕,或许,他可能真就成功推翻了东晋。
于是只好销声匿迹,悄悄蛰伏起来,开始积蓄力量,静静等待机会报复。
当时,东晋名将谢琰,凭借资历和声望镇守在会稽郡。
这个谢琰非常了得,他出身于东晋名门望族谢氏,谢玄从弟、谢安次子。
谢安就是千古名篇兰亭序里,跟王羲之一起游山玩水,畅聊人生的那些社会名流之一,东晋时期非常著名的风云人物。
他参与“淝水之战”,联合桓伊和谢玄的部队击溃前秦军队。
还参与平定王恭叛乱有功,升迁到了卫将军、徐州刺史,因此也日益娇纵起来,既不懂体恤士兵,也不懂安抚人心,更不做军事准备。
细数古代名将,无不是爱护士兵。
吴起带兵打仗时,亲自为士兵吸吮脓疮。
再如卫青、岳飞这等名将,均是非常关心和照顾士兵,与士兵同吃同住,同甘共苦。
这样做,无疑会使得军队凝聚力强,士气高涨,战斗力旺盛。
下边各位将领都劝他说:“现在将士们都很疲惫了,要多多体恤士兵,而且目前海贼王孙恩现在可就在海边,他们正在寻找机会,我们应该给他们一条改过自新的机会,以免狗急跳墙啊”。
但谢琰不听,他说:“苻坚的百万大军,尚且带到淮南来送死;孙恩这个小毛贼,战败后就逃入海中,他怎么可能再出来!
如果他真的出来,那是天意要杀他。”
都说隐藏起来的敌人反而是最可怕的。
不久,孙恩的军队从浃口入侵,攻入余姚,又攻破了上虞。
进而到达邢浦,谢琰派出了参军刘宣之,并击败了贼军,孙恩再次退走。
但过了几天,孙恩又进攻邢浦,官军却失利了,士气大涨的孙恩乘胜进攻。
没几天,孙恩的叛军就杀到了会稽。
敌军还有30秒到达战场。
谢琰惊闻孙恩己经逼近,于是号令大军,立马集合,准备全军出击。
但是账下都督张猛进言说,“大哥,兄弟们还没有吃早饭呢,哪有力气打仗啊”。
心急如焚的谢琰大怒,哪还能接受这样的要求,“就知道吃吃吃,小小孙恩,等先消灭了这群贼人在吃饭。
竟敢违抗我的将令,来人啊,打他张猛二十打军杖。”
张猛就这样不仅饭没吃到,反而吃了二十个大军棍,还被喷了一顿。
印证了那句老话,伤害不大,侮辱性极强。
张猛这个气啊。
嘴上说错了,却因此怀恨在心,异样的心理油然而生。
谢琰这话说的非常嚣张,是不是很熟悉,温酒斩华雄,并不是所有人都是“关圣人”。
谢琰其实打心眼里是非常瞧不起这群土包子,视叛贼如粪土,感觉对付几个叛贼,觉得易如反掌,唾手可得,恨不得一口吃掉。
于是他骑马出战。
话说骄兵必败。
本来是顺风局,竟然打成了逆风被翻盘局。
在战斗中,谢琰部队打的是毫无章法,屡屡冒进轻敌,同时还犯了一个行军打仗的大忌——不恤士卒,全然不顾饥肠辘辘的士兵们,加上车马奔波劳累,就是一路追杀。
由于谢琰种种奇怪表现,导致部下很多不满的将领,其帐下都督张猛就是最为不满的那一个。
最终,谢琰率兵与孙恩在千秋亭这个地方,爆发了一场大战。
张猛,张猛,他是真猛!
正在双方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刻,张猛快马加鞭从后面跑上来,谢琰还以为保护自己,结果他却飞奔到大哥谢琰身后,抽出佩刀,嗖的就来了一刀,一下砍到了大哥谢琰的坐骑宝马屁股上了。
宝马也扛不住大刀来砍啊,一痛就摔倒在地。
突如其来的变故,谢琰也一屁股摔倒在地。
随后,张猛回首又是一刀,砍掉了谢琰的脑袋。
之后的晋军马上溃不成军,纷纷败逃。
张猛杀了谢琰后,立刻就率领自己手下就投降了孙恩,还顺便并带人屠了谢琰的全家老小。
谢琰的二子谢肇、谢峻均被杀害,只有小儿子谢混娶了晋陵公主(孝武帝的丫头)并在建康当官,这才幸免于难。
可惜了一代名将就这样草草收场。
这时候,朝廷一下慌了神,赶紧派刘牢之统帅三军前去征讨,刘裕也必然随军前去。
刘牢之特地派刘裕去驻守东晋的门户——句章。
由此可见,刘裕地位逐渐攀升,深得器重!
句章城位于今浙江省宁波市,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,战略位置极其重要,然而城池条件简首就是差到了极点。
一言以蔽之,易攻难守。
这里的城池非常矮小,围墙就两人多高,护城河的河面又很窄,水还浅,城门又是破旧的低矮小木门,一脚都能踢碎了。
关键刘裕所带兵马相比于贼兵来说,少之又少。
贼兵里也有高人,正是看中了这里的战略位置,于是集合了大量部队,不停的攻打句章。
谁承想却是“灾星”刘裕在此守候!
可以说这个艰巨的防守任务,换做一个普通将领,估计真是九死一生。
刘裕当然清楚自己的处境,但是他并不慌乱。
因为仔细分析,虽然有很多不利因素,但是打仗就是靠灵活出奇兵,况且兵在精不在多!
叛军虽然兵力雄厚,却也不过是乌合之众,在士兵素养,以及装备和战术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。
既来之则安之!
来什么客人做什么饭,哪怕它是一桌夹生饭。
在驻守句章期间,刘裕灵活采用了多种战斗策略来应对起义军的进攻。
充分利用地形和城池条件,通过设伏、反击等手段成功地击败了孙恩起义军的多次进攻。
同时,刘裕还注重士兵的训练和纪律,使得东晋军队在战斗中能够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和战斗力。
当然,还有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身先士卒。
他作为驻守句章的一把手,展现出了极高的勇气和决心,极大的鼓舞了部队士气。
常常披坚执锐,每场大战都冲锋陷阵在前,就像个猛虎下山一般,大杀西方。
那些贼兵一看刘裕这阵势,再想起刘裕之前,一人追着千人砍的传说,哪里还敢上前?
几个回合,就纷纷败退回到了浃口。
将无贪生之年,士兵岂有怕死之理呢?
就是凭借这股勇猛杀气,刘裕的成功防守不仅保住了东晋朝廷的门户,还把大量贼兵的大部分火力吸引在这里,为刘牢之平叛赢得了大量时间。
此外,刘裕的英勇表现也极大地鼓舞了东晋友军的士气,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!
但是,反观其他那些东征的将领们呢?
他们的士兵们一个个暴虐抢掠,就像群强盗一样,把百姓们害得苦不堪言。
这也为东晋动荡,贼兵反复作乱埋下伏笔!
而刘裕的军队纪律严明,很不一样,所过之处,也秋毫无犯。
百姓们都暗地里说,刘裕真是老百姓的保护神啊!
但是在叛贼孙恩眼里,这个刘裕简首就是眼中钉肉中刺,“灾星”一枚!
刘裕越强大,孙恩那帮叛贼越打怵,一见到他就头皮发麻,鬼哭狼嚎,吓得西下逃窜,都想避开这个人!
就这样,刘裕的名声越来越大,他的军队也越来越受到百姓们的爱戴。
最终,刘牢之带着刘裕一众人等成功平息了叛乱,东晋也再次保住了。
但是,又是让孙恩一众反贼逃跑了,留下了后患。
看到这里,你可能有个疑问,这孙恩特喵的怎么又跑了?
话说君主打天下的时候呢,那是君臣一心,两小无猜,和和睦睦,一段佳话。
可一旦打下来天下,坐上了江山,守着江山,就开始玩起了权术心计。
尤其是这乱世末年,互相猜忌更为剧烈。
都说,飞鸟尽良弓藏,狡兔死,走狗烹。
这里就不得不怀疑刘牢之了。
有没有养寇自重的嫌疑呢?
因为一旦孙恩被灭掉了,自己却是功高震主,即使再怎么表白忠心,难免不被庙堂之高所猜疑,况且自己还有许多政治污点(后表),一旦坐实了谋反,自己可能真的又要小命不保了。
那么接下来,孙恩又会怎么样呢?
刘牢之的心眼又会玩出什么样的火花呢?
预知后事如何,且听看下回分解。